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始于2007年,秉承“传递iCAN理念、激发创新热情、点燃创业梦想”精神,以微纳米器件为代表的物联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的创新应用为目标,倡导科技创新创业服务社会、改善人类生活,已成功举办了七届。我校从09年开始参加ican创新创业大赛,曾经取得过国际特等奖的最好成绩,今年我校参赛团队共斩获全国一等奖一项,全国二等奖三项,全国三等奖三项,这是我校参加本次全国总决赛的最好成绩,而这些团队悉数来自威尼斯人
,小编也因此采访了二等奖团队成员,物联网创新实验室负责人――符满华。
专注于实验,将兴趣进行到底
――访第九届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二等奖团队成员符满华
人物简介
符满华,威尼斯人
13级测控专业,曾任物联网创新实验室管理员,现任实验室主席,大二时取得物联网助理工程师资格证书。曾获第八届ican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山西省二等奖,2015年全国大学生物联网竞赛(TI杯)全国二等奖一项,华北赛区二等奖一项、第五届赛佰特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全国二等奖一项、全国三等奖一项,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山西省一等奖。第九届iCAN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国总决赛二等奖/山西省一等奖。多次获得综合素质奖学金,目前省级大创项目在研一项,校级大创项目完成一项、在研两项、院级大创项目完成一项。
看到人物简介,满满都是各种比赛的骄人成绩,无不透露出作为一名工科男的气息,想必肯定是带着厚重的镜片,一身黑色的运动,因长期熬夜变得瘦弱还总是扛着硕大的书包的形象。然而,见到符满华学长后,让我打破了这种想法。高高的个头但并不瘦弱,雪白的休闲装干净利落,言谈举止幽默风趣。
I say ,I can
从2015年3月份报名到10月份赴北京参加国赛,经过七个月的准备,他们最终斩获国家二等奖。谈起比赛的历程,符满华似乎有说不完的话,从他的介绍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与他的团队在比赛过程中的艰辛。他们的项目是“I Say手语手套”,初衷是为了可以帮助听力有障碍的人过上正常的生活。在作品开始制作阶段,他们就遇到了两种选择,一是采用数据手套传感器的方式,另一个是用摄像头进行手指动作的采集,经过组内队员们的讨论,他们考虑到摄像头对图像处理的有限性及其难度,最终选择了使用数据手套。手套内置多个传感器、一个微控制器以及一个蓝牙发射器。当聋哑人使用该手套时,这些传感器可以实时解读手语信号,微控制器将手语信号发送给计算机,让其将手语信号转换为语音信号。在作品制作后期,他们还设计了一款APP,通过连接蓝牙,只要对方的手机中安装了“ISay”APP,便可持续不断地将这些手语姿态解算后发送到对方的智能手机中,随后转换成语音,实现了手语翻译的功能。期间虽遇到过困难,想过放弃,但他们都会咬牙坚持,他们相信没有什么困难是解决不了的。“I Say,I Can。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符满华坚定地说。
参加ican创新创业大赛的过程中,符满华看到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认识了很多优秀的团队,这些都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他说:“一等奖的产品研究了将近两年,花费一万多元,他们的产品不论从技术还是实用方面都要厉害很多,付出努力就有收获,对他们我心服口服,但我始终相信they can,I can,we all can。”
团队:1+1>2
符满华说:“实验室培养了我的团队意识,我喜欢和大家一起工作、一起讨论、一起进步。还记得初入实验室不久,一位学长告诉我这样一个公式:1+1>2。在做过的实验,参加过的比赛中,每一次都是在团队的协作下共同完成。在一个项目种中,有人负责硬件设计,有人负责软件编程,有人负责项目答辩,几个人团结协作的成果肯定大于每个人各自努力的总和,在一个团队里,大家可以发现其他人的问题,然后相互补充,从而把工作完成得更加出色和圆满。这种团队里的相互扶持、相互帮助、相互提醒,总是让我感觉到温馨和快乐。”
为参加山西省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符满华大二到大三的暑假缩短到一周,假期时间都投入到实验室,每天做历年的电赛题目,从编写程序到调试,再到设计电路焊接电路板,每天几乎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一个逗号一个字母的错误都可能会花费半个或者更长时间去检查。“当时焊接了很多的电路板,我觉得我都有点锡中毒了”符满华想起当时的情况笑着说。参加电子竞赛时他和其他队员抽到题目后,便开始进行准备,他们四个人在实验室待了七天七夜完成比赛题目,每天熬夜做到凌晨两点,然后定五点的闹钟起来继续做题。第三天时大家都已精神崩溃,如果没有大家互相鼓励,一个人坚持下去真的很难。每一次比赛,赛前的忐忑、晋级的兴奋、熬夜的黑眼圈......都因为有了团队的陪伴而成为他们心中美好的记忆 。比赛的这几天他们都绷着一根弦,甚至不修边幅,一心一意投入比赛中。有了扎实的积累知识,在2015年山西省电子设计大赛中,他们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瑞萨杯)山西省一等奖。
Yes,I can
两年时间,从实验室小白到实验室大神,符满华究竟是如何变身成功的。初入大学,爱创新、爱动脑的符满华怀着要在实验室做出一番成绩的满腔热血加入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开始他的奋斗历程。从基本的C语言到51单片机,遇到不会的问题就去询问实验室的学长学姐,几周下来,实验室的学长学姐们几乎都被他询问过,他的知识也增长了很多。大一到大二的暑假,符满华的大学第一个假期只回去了两周,近两个月的假期,他每天8点到实验室学习,中午有时候定外卖也在实验室,一直待到晚上10点左右才会回宿舍。也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努力,在大一阶段参加的比赛都取得了好的成绩。问及他大二时的暑假与大一有何不同时,他幽默地说,“这次我回家只待了一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研究实践的浓厚兴趣让符满华能够一直坚持下去。他把课余时间都奉献给实验室,奉献给比赛,但是他说做自己喜欢的事,付出多少都愿意。
大二作为实验室负责人,他身上肩负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他需要督促实验室项目的进度,进行一周一次的培训,安排实验室的卫生清洁,组织大家参加比赛……不能专心致志的投入自己的实验研究曾一度让他感到懊恼,但既然既然接下这项任务,他就决定要把它做好。他说就像老掉牙的那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他就这样挤着时间学习专业课,提高技术,参加比赛,考取证书,大二是他收获的一年。他用坐标轴描述了他这两年技术和时间的关系,x轴代表时间,y轴代表技术,大一是一条倾斜度很高的直线,大二上半学期,直线相对平缓,下半学期又恢复到倾斜上升。他说他需要提升的空间还有很多,他希望他的这条线能够一直上升下去,能够一直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提高自己。现在的他在实验方面已经算是小有成就,他说他还会更加努力,在自己感兴趣的实验室做出更多的成绩。
采访的最后,问及他大学毕业后的打算,他表示更倾向于在工作,从而发现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提升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社会这片海洋时刻在等着他去投入,去劈风斩浪。他说:“实验是我的兴趣,我不会放弃自己喜欢的事。”不管是大学四年的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祝愿他都能做自己喜欢的事,闯出自己得一片天地,对于一切责任与挑战,都能面带微笑,自信满满地说:“Yes,I can。”
